底部基本可見機械工業趨穩尚需鞏固2016年07月25日09:26中國機床商務網點擊:5760 【中國機床商務網市場分析】上半年下行趨穩 略有回升 全年走勢穩中有進 承壓前行。在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近日召開的機械工業運行形勢分析會上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特別顧問蔡惟慈對機械工業上半年及全年的運行特征進行了概括和預測。 蔡惟慈表示 從行業運行看 上半年行業之間及行業內部分化都更為明顯 相比之下。 民營企業表現相對較好。研判全年走勢 他認為L型的底部已經基本可見 行業將繼續盤整 盡管預言回升為時尚早 但至少是趨穩的。 蔡惟慈提醒行業關注三個風險因素。一是全社會、全部制造業 以及機械工業自身的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大幅度降低。二是盡管前4個月的數據顯示 機械工業出口降幅逐月收窄 但能否轉負為正還很難說。三是行業分化繼續加劇 上半年汽車和電工對行業增長拉動作用巨大 行業依賴度過高。 總體運行趨穩主要指標好于上年 今年以來 機械工業經濟運行延續了去年四季度趨穩的態勢 1~5月機械工業增加值增速由上年低于全國工業增速重回高于全國工業平均增速。中機聯相關負責人表示 目前由于相關行業正在完成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的任務 對機械工業影響較大 行業需求疲軟、分化加劇 趨穩態勢尚需穩固。 從前5月數據看 今年上半年機械工業主要經濟指標好于全國工業、好于上年同期水平。其中 全國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長5.9% 制造業增長6.7%。 機械工業增加值增速7.6% 機械工業增長分別高于同期工業及制造業1.7和0.9個百分點 同時高于上年機械工業同期2.1個百分點。從主營業務收入看 1~4月機械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1649.99億元 同比增長5.63% 高于同期全國工業3.35個百分點。機械工業實現利潤總額4643.28億元 同比增長6.36% 略低于同期全國工業0.16個百分點。在機械工業重點監測的119種主要產品產量中 前5月同比增長的產品品種61種 占比51.26% 同比下降的產品品種58種 占比48.74% 以兩位數增長的產品僅有16種。 分化加劇電工汽車行業表現優異 蔡惟慈表示 上半年行業下行趨穩 下跌幅度收窄 其中 汽車、電工對行業的貢獻最大。其主營業務收入增長貢獻度達80%。機械工業利潤增長過于依賴汽車、電工電器行業。 從數據看 1~4月 機械工業實現利潤總額4643.28億元 同比增長6.36% 高于上年同期機械工業平均水平。其中 汽車行業實現利潤總額2044.72億元 同比增長7.38% 新增利潤140.61億元 占同期機械工業新增利潤的50.68% 拉動機械工業利潤增長3.22個百分點。電工電器行業實現利潤923.86億元 同比增長16.41% 新增利潤130.22億元 占機械工業新增利潤46.93% 拉動機械工業利潤增長2.98個百分點。汽車、電工電器行業合計新增利潤總額270.83億元 占機械工業新增利潤277.46億元的97.61%。 需要關注的是 隨著經濟發展進入中低速增長通道 固定資產投資增幅下降 機械工業訂單不足現象依然嚴重。統計數據顯示 今年機械工業重點聯系企業累計訂貨額擺脫了同比下降的趨勢 1~3月同比增長4.43% 較去年同期回升13.67個百分點。1~4月累計訂貨同比增長3.65% 比1~3月又回落0.78個百分點 訂貨形勢不穩定。企業訂單不足的問題雖有所好轉鐵氟龍 但與產量最高的年份相比鐵氟龍加工 產能利用率不足的問題仍較突出。 蔡惟慈說鐵氟龍管 由于機械工業自身發展與固定資產投資關系密切 全社會、全部制造業 以及機械工業自身的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大幅度降低需要引起行業重視。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5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9.6% 機械工業投資增長6.31% 機械工業低于全社會投資增速3.29個百分點 但高于制造業1.71個百分點。 在機械工業13個大行業中 電工電器行業同比增長11.98%、汽車增長12.42%、機械基礎件增長10.81%、文化辦公設備增長23.39%、食品包裝機械增長14.58%、工程機械行業增長8.41% 增速均高于行業平均水平。農機、內燃機、重型、機床4個行業同比下降。儀器儀表、石化通用、其他民用機械3個行業微增1%左右。 與此同時 機械工業外貿進出口仍不樂觀。今年前4月機械工業外貿進出口總額、出口、進口大體占全國的18%左右。1~4月機械工業進出口總額1984.97億美元 同比下降8.95% 其中進口818.12億美元 同比下降10.6% 出口1166.85億美元 同比下降7.75%。 對此 蔡惟慈表示 出口降幅逐月收窄。 但能否轉負為正還很難說。而且 出口對行業增長拉動的貢獻度相對較小 因此不能將行業增長寄更多希望于出口。 中機聯方面認為 盡管上半年總體運行指標好于全國工業和行業上年同期 但主要產品產量近半數同比下降 行業利潤增長差異明顯 投資增速處于低位 外貿出口仍不樂觀。產業結構性過剩、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生產方式粗放 以及產品質量品牌缺乏、兩化融合水平較低等矛盾制約 尚未得到有效緩解 行業提質增效升級的任務依然艱巨。(原標題:底部基本可見機械工業趨穩尚需鞏固)(來源:中國工業報)上一篇:問診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有四大病癥下一篇:中國將大規模推廣國產智能制造裝備 |